|

用艰苦书写执著 姚家山甫小学是位于高密市西北角的一处偏僻小学,现有在校生52人,只开设着一二年级的课程。2012年前,校内的所有房屋都建自上世纪80年代初,冬天进风,夏天漏雨。多年来,很多老师怀着一腔热情来到这里,但一个个都相继调离。只有刘相彪和他的妻子刘瑞梅执著地坚持了下来,当地群众称这所小学为“夫妻学校”. 1984年,20多岁的刘相彪和刘瑞梅一起来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。当时的小学正面临“黑屋子、土台子”式的综合改造,他们既要忙着给学生上课,又要帮学校收购当地群众拉来的坟砖、棺材板子等,利用这些便宜的物资,校内原有的“土搭墙”房屋全部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新校舍。两人结婚后,主动请缨吃住在学校,开始了“以校为家”的教学生涯。他们的教学方法形式活泼,读、写、演、唱样样俱全,课堂气氛轻松活泼,他们的课成了学生们最愿意听的课。他们疼爱学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女儿,遇到中午没地方吃饭的孩子,他们总会领回家。30年间,为学生理发、洗头、换洗衣服的次数,多得连自己都说不清。 在这所“夫妻学校”里,夫妻二人一个有事外出,另一个就要担起两个班的教学任务。一天下来,嗓子讲得冒烟,平时头疼感冒都不能休息,只要能爬起来,就要坚持着走上讲台。学校里没有一件的像样的音体美、电教器材,为了方便讲课,他们不得不制做一些“土教具”.靠这样的教学器材,夫妻两人所教的班级在每学期的统考中,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镇前茅,多次获得“全市教学能手”、“优秀辅导员”、“优秀教育干部”等荣誉称号。 以平凡成就伟大 30年间,刘相彪和妻子身兼数职,既要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,又要忙于开会、迎接检查、打扫卫生等,分身乏术的他们经常被这些杂务忙得焦头烂额。 妻子刘瑞梅以前只是个民办教师,每月领着很低的工资,直到2005年才办理了转正手续。在人们追求时尚安逸生活的当下,他们依然固守着那份清贫:住着学校的三间房子,是校内唯一没有经过改造的危房。平时,他们在办公室前的空地里种上蔬菜,采摘后经过简单的烹饪,就成了他们长年的一日三餐。因为长期超负荷教学,刘相彪和妻子都患上了职业病,有一次刘瑞梅因为贫血突然晕倒在讲台上。在大女儿再三劝说下,他们也动了进城的想法。可是,孩子们一声声“老师别走”的哀求,家长和办学单位的极力挽留,让夫妻俩再次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。 在两人的影响下,两个女儿也成为了两名“老师”.大女儿刘志超大学毕业后,在潍坊办起了“育才培训中心”,开设着语文、英语等多项辅导课,培训班已招生近200人。小女儿刘志韬在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后,报考了免费师范生,2015年大学毕业后,她将成为省内新一届大学生老师。 靠坚守换来希望 在30年的坚守中,刘相彪夫妇从朝气蓬勃的大姑娘帅小伙,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。多年来,刘相彪一直担任着校内的义务“保姆”,爬墙上房、换瓦糊泥之类的维修工作干了无数次。在他们的多次反映下,2012年,姚家山甫小学建成新校舍12间,硬化、塑化活动场地720平方米,绿化校园2500平方米,添置、完善了玩具仪器、图书,更新了课桌椅。一个带有现代气息的新校园,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。看着这个倾注了自己半生心血的校园,刘相彪夫妇更加认为自己多年来的坚守没有白费。他们说:只要身体允许,我们愿意在这里一直教到不能动弹为止。
|
|